病原体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于该病毒于1958年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发现,因此以「猴痘病毒」命名。2022年1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把「mpox」作为猴痘的英文疾病名称「monkeypox」的同义词。
人类感染个案最早于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出现,自此将该疾病命名为「猴痘」。此后,疫情爆发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而发生于非洲以外地区的疫情亦与来自非洲的进口动物或游客有关。2022年5月起,全球多处相继爆发了疫情,令世界卫生组织(世卫)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期间把猴痘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应非洲新一轮的爆发,世卫于2024年8月14日再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病征
常见的初期症状有皮疹、发烧、喉咙痛、肌肉酸痛或淋巴结肿大。发烧后约1至3天出现皮疹。皮疹可以从脸部开始出现,蔓延到全身,延伸到手和脚。皮疹亦可能从接触的身体部位开始出现,例如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皮疹通常从斑丘疹发展到水疱、脓疱,然后是结痂并脱落。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的直肠炎或排尿疼痛和困难等症状。有些被感染者也可能无任何症状。
猴痘病征一般可持续2 至 4 周,患者通常会自行痊愈,但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中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儿童、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罹患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也较高。过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至10%之间。
传播途径
当人与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触,便可能受感染。人类如果被野生动物例如某些灵长类动物、囓齿动物和松鼠等咬伤或抓伤,或直接接触其体液,都可能会受感染。人与人的传播主要透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例如皮肤接触、口对口、口对皮肤和性接触(经唾液或体液传播)。猴痘病毒也可能会在怀孕或分娩期间传染给婴儿,这可能会导致婴儿或母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然而,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可能性则较低。
潜伏期
潜伏期介乎1至21天,但通常为6至13天。
治理方法
猴痘的治疗原则包括缓解症状、治疗并发症及预防长期后遗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应按需要进行治疗。一些抗病毒药物在紧急使用授权下用于治疗重症,其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正在临床试验评估中。
预防方法
猴痘疫苗可预防感染和严重疾病。政府参考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和新发现及动物传染病科学委员会的建议,采购了第三代疫苗「JYNNEOS」用于暴露前及暴露后疫苗接种。 该疫苗已于 2022 年 9 月运抵香港以用于猴痘疫苗接种计划。
为减少受感染的风险,市民前往受猴痘影响的地方应该:
其他语言
印尼语版 Bahasa Indonesia |
泰语版 Tagalog |
他加禄语版 ไทย |
印度语版 हिन्दी |
尼泊尔语版 नेपाली |
巴基斯坦语版 اردو |
越南语版 Tiếng Việt |
旁遮普语版 ਪੰਜਾਬੀ |
法语版 França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