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於該病毒於1958年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發現,因此以「猴痘病毒」命名。2022年11月28日,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把「mpox」作為猴痘的英文疾病名稱「monkeypox」的同義詞。
人類感染個案最早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出現,自此將該疾病命名為「猴痘」。此後,疫情爆發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而發生於非洲以外地區的疫情亦與來自非洲的進口動物或遊客有關。2022年5月起,全球多處相繼爆發了疫情,令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於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期間把猴痘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因應非洲新一輪的爆發,世衞於2024年8月14日再宣布猴痘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病徵
常見的初期症狀有皮疹、發燒、劇烈頭痛、喉嚨痛、肌肉酸痛或淋巴結腫大。發燒後約1至3天出現皮疹。皮疹可以從臉部開始出現,蔓延到全身,延伸到手和腳。皮疹亦可能從接觸的身體部位開始出現,例如生殖器、肛門或口腔。皮疹通常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並脫落。
一些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的直腸炎或排尿疼痛和困難等症狀。有些被感染者也可能無任何症狀。
猴痘病徵一般可持續2 至 4 週,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但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中可能持續更長時間。兒童、孕婦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罹患嚴重疾病和死亡的風險也較高。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至10%之間。
傳播途徑
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囓齒動物和松鼠等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人與人的傳播主要透過與患者的密切接觸,例如皮膚接觸、口對口、口對皮膚和性接觸(經唾液或體液傳播)。猴痘病毒也可能會在懷孕或分娩期間傳染給嬰兒,這可能會導致嬰兒或母親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然而,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的可能性則較低。
潛伏期
潛伏期介乎1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
治理方法
猴痘的治療原則包括緩解症狀、治療併發症及預防長期後遺症。繼發性細菌感染應按需要進行治療。一些抗病毒藥物在緊急使用授權下用於治療重症,其抗病毒治療的有效性正在臨床試驗評估中。
預防方法
猴痘疫苗可預防感染和嚴重疾病。政府參考了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的建議,採購了第三代疫苗「JYNNEOS」用於暴露前及暴露後疫苗接種。 該疫苗已於 2022 年 9 月運抵香港以用於猴痘疫苗接種計劃。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市民前往受猴痘影響的地方應該:
其他語言
印尼語版 Bahasa Indonesia |
泰語版 Tagalog |
他加祿語版 ไทย |
印度語版 हिन्दी |
尼泊爾語版 नेपाली |
巴基斯坦語版 اردو |
越南語版 Tiếng Việt |
旁遮普語版 ਪੰਜਾਬੀ |
法語版 França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