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此病毒经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气候地区。登革热在一百多个国家流行,当中包括多个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病毒共有四种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又称为登革出血热)。
病征
登革热的病征包括高烧、严重头痛、眼窝后疼痛、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胀以及出疹。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没有明显的病征,有些则只有发热及出疹等轻微及不明确的病征。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的病情一般都较轻,病愈后对该血清型病毒会产生终生免疫能力,但对其他三种血清型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能力。若随后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出现重症登革热的机会则较高。
重症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所引起的并发症,病情比较严重,可导致死亡。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初时会出现发高烧等与登革热相似的一般病征。当高烧开始退却时(通常在病发后 2 - 7 天),患者或会出现一些重症登革热的预警症状,例如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乏力、烦躁不安和出血的症状,如鼻或牙龈出血,亦有可能出现呕吐物或粪便中带血的情况。严重的或会导致血液循环系统衰竭、休克及死亡。
传播途径
登革热透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当登革热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后,病媒蚊便会带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但有证据显示登革热病毒有轻微机会经母婴传播从怀孕母亲传染给她的婴儿。
香港并未发现主要传播登革热的埃及伊蚊,但同样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却属于本港常见的蚊品种。
潜伏期
潜伏期为 3 - 14 天,大多数为 4 - 7 天。
治理方法
目前并没有针对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的治疗。患有登革热的人士一般都会在一周左右自行痊愈,而症状治疗可助纾缓不适。重症登革热患者通常须住院及接受支援性治疗。
预防方法
目前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在本港获注册。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预防被蚊子叮咬
1. 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及长裤。
2. 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涂上含避蚊胺 (DEET)成分的昆虫驱避剂。
3. 采取其他关于户外的预防措施:
预防蚊子繁殖
1. 防止积水
2. 避免蚊虫滋生
有关更多防治蚊子滋生的资料,请浏览食物环境卫生署网页:
https://www.fehd.gov.hk/sc_chi/pestcontrol/handbook_prev_mos_breeding.html
出外旅游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