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发现的多重耐药真菌,于 2009 年首次在日本一名患者的外耳道中发现并分离。耳念珠菌感染大多与医护环境相关。虽然耳念珠菌可于患者身上繁殖数月而不引起症状并在环境中持续存活,但它可能会引起致命的严重感染。由于耳念珠菌(1)通常具有多重耐药性;(2)难以经标准化验方法鉴别,容易因鉴别有误而造成治理不当;(3)可引致医护机构(例如医院和护养院)出现爆发,因此对全球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病征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体部位繁殖而不发病,这些部位包括腋窝和腹股沟等皮肤、鼻孔、外耳道、伤口、尿液和呼吸道样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发病时可影响腹腔、伤口、耳朵和血液,而这些感染可以变得严重,甚至致命。
已确定的耳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使用抗细菌和抗真菌药物、血管和腹部手术、侵入性医疗仪器(例如中央静脉导管、术后引流管和导尿管)的使用、免疫系统受抑制、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糖尿病和长期入住深切治疗部。
传播途径
耳念珠菌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与患者接触,或间接接触受污染的环境表面或设备,或在医疗机构和长期住宿设施中人与人之间传播。
治理方法
医生可参考化验结果为有症状的病人处方适当的抗真菌药物。大多数病例可以使用一类名为「棘白菌素」(echinocandins)的抗真菌药物治疗。然而,一些耳念珠菌感染对所有三种主要类型的抗真菌药物都有耐药性。治疗可能需用高剂量的多种抗真菌药物。皮肤病变如脓疮、脓肿等可能需要开刀引流。
预防方法
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耳念珠菌的传播: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要保持双手清洁。
◇ 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衣物、剃刀或指甲钳。
◇ 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排泄物、伤口、 分泌物或已被污染的物件。如需要处理以上秽物,应先戴上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并在处理完毕后,用梘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 如有破损的皮肤或伤口,应用防水敷料妥善复盖直至痊愈,并避免使用公共浴室、按摩或水疗设施。
◇ 保持环境卫生和物品清洁。例如,定期使用1比49稀释的家用漂白水(即在49份水中加入一份含5.25%次氯酸钠的家用漂白水)对家具和设施进行消毒。 使用70%的酒精对金属表面进行消毒。
◇ 如出现感染体征或症状,应尽早求医。
◇ 跟从医生处方,正确使用抗菌素。
在社区的院舍环境(例如安老院舍和残疾人士院舍)照顾对耳念珠菌检测呈阳性的院友时,应注意下列的主要元素:
1.院友安置 |
|
2.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
|
3.专用的医疗用具 |
|
4.专用的设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