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旧称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性出血热)是由感染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所致,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约为50%。在以往疫情中出现的病死率从25%到90%不等。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于1976年在南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出现,由于疫情发生在后者的埃博拉(伊波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自那时起,该病一直出现零星个案。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确诊个案主要曾发生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南苏丹、科特迪瓦、乌干达和刚果。
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在西非地区出现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是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伊波拉)病毒以来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爆发,主要受影响的国家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此后,在2017年至2022年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不同规模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2021年几内亚曾报告涉及23宗个案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乌干达 自 2022 年 9 月 19 日出现的由苏丹埃博拉(伊波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仍在爆发中。
病征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征包括突发性发烧、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在某些情况下更会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
传播途径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类。部分果蝠属于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非洲曾有记载,患者经由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受感染或死去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随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在社区蔓延,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透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以及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
人类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只要含有此病毒,即可传播疾病。在殓葬仪式上,哀悼者直接接触死者尸体也可传播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在受影响国家工作的医护人员,在没有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时,常意外感染疾病。病人的样本具有生物危害风险,故只有在适当的生物防护条件下才可进行检测。
经性接触传播埃博拉(伊波拉)病毒虽然罕见,但曾有个案出现。基于现有科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曾感染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患者及其性伴侣应避免各种形式的性行为或于病发后的12个月内,都应进行安全性行为,包括正确及恒常使用安全套,除非其精液已连续两次被检测不含埃博拉(伊波拉)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为 2 至 21 天。
治理方法
及早补充水分及针对特定症状的支持性疗法可改善生存率。患者应在隔离设施内接受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病情严重者需要接受深切治疗。病人往往出现脱水,需要以口服或静脉注射方式来补充水分。 两种单性同源抗体(Inmazeb 和 Ebanga)于 2020 年底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的扎伊尔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感染。
医护人员必需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及采取严格感染控制措施方可为怀疑患者进行治疗。
预防方法
本港目前没有已注册预防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疫苗。「Ervebo」疫苗于2019 年获美国和欧盟批准使用,并获得世卫的资格预审,适用于 18 岁及以上的人士(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除外),以预防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欧盟于2020年亦批准了一种名为「 Zabdeno-and-Mvabea」 的双成分疫苗供 1 岁及以上人士使用,以对抗由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苏丹埃博拉病毒的注册疫苗。 要预防感染,游客前往受影响地区必须要注意以下数点:
其他语言
法语版 Français |
印度语版 हिन्दी |
尼泊尔语版 नेपाली |
巴基斯坦语版 اردو |
印尼语版 Bahasa Indonesia |
泰语版 ไทย |
他加禄语版 Taga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