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兒童。
病徵
早期徵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噁心和嘔吐。舌頭表面或會出現草莓般(呈紅色和凹凸)的外觀。一般在發病首天或翌日,頸部、腋下和腹股溝處會出現砂紙般粗糙的紅疹,其後紅疹會蔓延至全身。紅疹多在大約一星期消退,繼而指尖、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
猩紅熱有機會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毛病,亦可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和引致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
傳播途徑
鏈球菌可存活於患者的口腔、咽喉和鼻子,可透過飛沫或直接與受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接觸而傳播。
潛伏期
潛伏期介乎 1 至 7 天,通常為 2 至 5 天。
治理方法
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猩紅熱。如出現猩紅熱的病徵,應盡早求診,並依照醫生的指示服用抗生素。同時服用退燒藥物,多休息和補充水分有助紓緩病徵。
預防方法
現時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猩紅熱。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以減低感染機會: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2.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其他語言
預防猩紅熱(信息圖表):
印尼語版 |
他加祿語版 |
泰語版 |
印度語版 |
尼泊爾語版 |
巴基斯坦語版 |
越南語 |
旁遮普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