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舊稱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性出血熱)是由感染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所致,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約為50%。在以往疫情中出現的病死率從25%到90%不等。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於1976年在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出現,由於疫情發生在後者的埃博拉(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自那時起,該病一直出現零星個案。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確診個案主要曾發生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南蘇丹、科特迪瓦、烏干達和剛果。
於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在西非地區出現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是自1976年首次發現埃博拉(伊波拉)病毒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的爆發,主要受影響的國家包括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此後,在2017年至2022年間,剛果民主共和國報告了不同規模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2021年幾內亞曾報告涉及23宗個案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烏干達 自 2022 年 9 月 19 日出現的由蘇丹埃博拉(伊波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疫情仍在爆發中。
病徵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種嚴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徵包括突發性發燒、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在某些情況下更會出現內出血和外出血。
傳播途徑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是通過密切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傳到人類。部分果蝠屬於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非洲曾有記載,患者經由處理在熱帶雨林中受感染或死去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而染病。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隨後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而在社區蔓延,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透過破損皮膚或黏膜)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接觸受到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
人類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只要含有此病毒,即可傳播疾病。在殮葬儀式上,哀悼者直接接觸死者屍體也可傳播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在受影響國家工作的醫護人員,在沒有嚴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的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時,常意外感染疾病。病人的樣本具有生物危害風險,故只有在適當的生物防護條件下才可進行檢測。
經性接觸傳播埃博拉(伊波拉)病毒雖然罕見,但曾有個案出現。基於現有科學證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曾感染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患者及其性伴侶應避免各種形式的性行為或於病發後的12個月內,都應進行安全性行為,包括正確及恆常使用安全套,除非其精液已連續兩次被檢測不含埃博拉(伊波拉)病毒。
潛伏期
潛伏期為 2 至 21 天。
治理方法
及早補充水分及針對特定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可改善生存率。患者應在隔離設施內接受治療,以防止疾病傳播。病情嚴重者需要接受深切治療。病人往往出現脫水,需要以口服或靜脈注射方式來補充水分。 兩種單性同源抗體(Inmazeb 和 Ebanga)於 2020 年底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扎伊爾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護人員必需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及採取嚴格感染控制措施方可為懷疑患者進行治療。
預防方法
本港目前沒有已註冊預防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疫苗。「Ervebo」疫苗於2019 年獲美國和歐盟批准使用,並獲得世衞的資格預審,適用於 18 歲及以上的人士(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除外),以預防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歐盟於2020年亦批准了一種名為「 Zabdeno-and-Mvabea」 的雙成分疫苗供 1 歲及以上人士使用,以對抗由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然而,目前還沒有針對蘇丹埃博拉病毒的註冊疫苗。 要預防感染,遊客前往受影響地區必須要注意以下數點:
其他語言
法語版 Français |
印度語版 हिन्दी |
尼泊爾語版 नेपाली |
巴基斯坦語版 اردو |
印尼語版 Bahasa Indonesia |
泰語版 ไทย |
他加祿語版 Taga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