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18年4月12日
序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非常重視抗菌素耐藥問題的威脅,並於2017年推出了《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 – 2022)》(《行動計劃》),制定應對策略和行動。
《行動計劃》臚列出監測抗生素用量為其中一項策略行動。由於現時未有蒐集全港抗生素用量數據的機制,而批發供應數據等數據或能間接反映抗生素用量。所以,衞生署於2017年向持牌藥物批發商進行問卷調查,按照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用以監察及研究藥物應用的《解剖學治療學及化學分類系統》,蒐集及分析屬索引代碼J01(非外用抗菌素)的抗生素年度供應批發數據。
數據蒐集和分析方法
衞生署透過標準問卷,收集全港持牌藥物批發商2014 – 2016年的抗生素年度供應批發數據。持牌藥物批發商需提交供應予下列八個界別的相關數據,包括衞生署、醫院管理局、私家醫院、私家醫生(與私家醫院的數字並不重疊)、註冊牙醫、註冊獸醫、社區藥房及農夫。按世衞指引,是次調查並不包括外用製劑抗生素。
問卷調查所收集的數據經分析整理後以「每日定義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表示。「每日定義劑量」為世衞採納用作比較藥物用量的標準單位,其定義為「藥物用於其主要適應症時,一般成人的每日平均維持劑量」。為調整人口變動帶來的影響,是次分析使用「每1,000名居民每日所用的每日定義劑量DDD per 1,000 inhabitants per day(DID)」(為海外衞生當局廣泛採納之單位),以反映年度抗生素用量趨勢。
主要結果
全港供人類使用的抗生素2014 – 2016年的總批發供應量分别為22.24、22.63及23.74 DID。2015年的總批發供應量較2014年上升1.8%(0.39 DID),而2016年則較2015年上升4.9%(1.11 DID)。
於2014 – 2016年間批發供應量最高的三類抗生素為β-內酰胺類抗菌藥青霉素類(beta-lactam penicillins)(11.1 – 11.9 DID)、大環內酯類,林可胺類和鏈陽菌素類(macrolides, lincosamines and streptogramins)(2.9 – 3.3 DID)及其他β-內酰胺類抗菌藥(other beta-lactam antibacterials)(2.9 – 3.0 DID)。此三類抗生素共佔2014–2016年度本港供人類使用抗生素供應量的76 – 77%。
於2014–2016年間獲供應最多抗生素的三個界別為私家醫生(51.4 – 51.9%)、醫院管理局(20.8 – 21.4%)及社區藥房(18.2 – 18.6%)。
十一種對本地而言重要的廣譜抗生素只佔2014 – 2016年整體批發供應量的 0.94 – 1.11%。這些抗生素大部分(99.2 – 99.4%)均供應予醫院管理局及私家醫院使用。
分析
從結果所得,批發供應量最高的三類抗生素,主要用作治療常見於醫院及社區內發現的細菌感染。這些抗生素亦為常處方作治療懷疑細菌感染的第一線藥物。
廣譜抗生素只佔全港抗生素供應量的小部分,而這些抗生素多數供應予醫院管理局及私家醫院使用。這兩界別為全港提供第二及第三層醫療(即專科及住院服務),照料更多身體情況較差和更多耐藥細菌感染的病人。因此,此結果實屬意料之內。
獲供應最多抗生素的三個界別為私家醫生、醫院管理局及社區藥房。由於私家醫生及醫院管理局是社區及住院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有關調查結果合乎預期。至於約有18%的抗生素供給予社區藥房,衞生署已密切監測有關情況。
調查局限
是次調查基於抗生素批發供應數據,並不包括藥物自然損耗、棄置的過期藥物,以及為治療特定病人而進口的未經註冊藥物的數量。批發供應量並不等同藥物配發及使用量,同時亦未包含足以判斷抗生素是否用得其所的資訊。
落實建議
基於調查結果,衞生署透過不同媒介推出了一系列推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活動。衞生署亦連同其他專家及持份者,修訂了醫院間跨專業抗生素用藥指引《效果》,並推出了「基層醫療抗生素導向計劃」,推廣在醫院及社區正確使用抗生素。衞生署已提醒社區藥房遵守有關條例,並加強規管非法售賣抗生素的情況。
總括而言,是次調查結果只反映抗生素使用情況的一部分。衞生署將會連同其他政府機構及組織開展各類監測工作,以較全面反映本港的抗菌素耐藥情況。
建議
給大眾巿民的建議
給社區藥房的建議
給醫護人員的建議
請按此瀏覽更詳細的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