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腹瀉﹚

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腹瀉﹚

2023年4月18日

病原體

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腹瀉)可由多種不同的病原體引起,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如沙門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和病毒(如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札幌病毒和星狀病毒),較少見的病原體包括引致桿菌痢疾、霍亂及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等的細菌。任何年齡人士皆有可能患上急性腹瀉,當中尤以兒童最容易受影響。

病徵

急性腹瀉患者會出現大便頻密並且呈稀爛或水狀的情況,同時可能出現嘔吐及發燒。病情通常輕微,一般會自然痊癒,但部分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脫水甚至休克等併發症。

傳播途徑

急性腹瀉通常是透過受污染的手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品傳染,間中亦可經嘔吐時產生的帶病毒噴沫傳播。院舍和幼兒中心等環境可出現急性腹瀉爆發。

潛伏期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一般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病毒引起的則為1至3天。

治理方法

主要是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腹瀉情況嚴重的患者應向醫生求診,不應自行購買藥物服用。

預防方法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以及如廁後。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考慮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由於酒精未能有效殺死一些病毒(例如: 諾如病毒),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
  • 清理或處理嘔吐物及糞便時,須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事後須徹底洗手。
  • 如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症狀,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2. 保持良好的食物衞生

  • 處理食物時應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即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及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藉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 只飲用煮沸後的自來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戶的樽裝飲品。
  • 避免飲用來歷不明的冰塊所調製的飲料。
  • 從衞生及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 水果要自己清洗和去皮,避免進食沒有烹煮的蔬菜。
  • 確保所有食物徹底煮熟才可進食,尤其是海產和貝殼類海產。

*請瀏覽食物安全中心網頁,以獲得更多有關食物安全的資訊。

3.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 份 5.25% 漂白水與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嘔吐物或溢出的糞便,然後用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 (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49 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保持衞生設施和排水系統正常運作。
  • 應妥善清潔及消毒患者曾使用的廁所和受排泄物污染的地方。

網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