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9冠狀病毒病常見問題

2019冠狀病毒病常見問題
2025年2月6日
  1. 什麼是冠狀病毒?
  2. 什麼是2019冠狀病毒病?
  3. 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徵是什麼?
  4. 2019冠狀病毒病是如何傳播的?
  5. 什麼是潛伏期?2019冠狀病毒病的潛伏期有多久?
  6. 2019冠狀病毒病的治理方法是什麼?
  7. 如何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
  8. 對檢測呈陽性人士有什麼健康措施建議?
  9. 口罩有什麼功能?
  10. 幼兒可佩戴口罩嗎?
  11. 除了佩戴外科口罩外,還應採取什麼措施預防呼吸道感染?
  12. 用清水和梘液洗手後,應如何把水龍頭關上?
  13. 如果沒有清水和梘液洗手,可否用酒精搓手液代替?
  14. 什麼是咳嗽禮儀?
  15. 為什麼要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注水入U型隔氣?
  16. 消費者是否應該對食品包裝進行消毒?
  17. 使用消毒劑要注意什麽?

1. 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在動物和人體中發現的一個大型病毒家族。一些冠狀病毒會感染人,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沙士)等較嚴重疾病。

2. 什麼是2019冠狀病毒病?

「2019冠狀病毒病」是由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的冠狀病毒(新冠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3. 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徵是什麼?

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常見病徵包括發燒、發冷及喉嚨痛。其他病徵包括感到疲乏、失去或改變味覺及/或嗅覺、鼻塞、結膜炎、喉嚨痛、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皮疹、噁心或嘔吐、腹瀉、暈眩。有些受感染者只有很輕微或不明顯的病徵,有些則可能出現嚴重的徵狀,例如呼吸困難、胸口痛或精神混亂等。

2019冠狀病毒病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困難綜合症(ARDS)、敗血症和敗血症性休克、血栓栓塞及/或多器官衰竭,包括對心臟、肝臟或腎臟的傷害。有些患有 2019冠狀病毒病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會出現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疾病,稱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導致多器官衰竭和休克。

60歲以上或患有高血壓、心肺問題、糖尿病、肥胖、癌症和懷孕等現有醫療狀況的人士,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新冠後遺症,一般稱為「長新冠」,可影響任何暴露於新冠病毒的人,不論年齡或原有症狀的嚴重程度。世界衞生組織(世衞) 把「長新冠」定義為初次感染 新冠病毒後 3 個月症狀持續或出現新症狀,且這些症狀持續至少 2 個月,且無其他解釋。

「長新冠」的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氣促、認知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可能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研究顯示,約有 10-20%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出現可被診斷為「長新冠」的症狀。世衞建議,預防「長新冠」首先要保護自己和他人不受2019冠狀病毒病感染。一些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幫助做到這一點,包括

  • 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增強劑
  • 配戴合適的口罩
  • 定期清潔雙手
  • 確保室內空間通風良好

更多有關「長新冠」資訊請參閱2019冠狀病毒病主題網站「長新冠」網頁

4. 2019冠狀病毒病是如何傳播的?

傳播途徑包括經呼吸道的飛沫、觸摸被病毒污染的表面或物件、短距離氣溶膠或空氣傳播。病毒也可能在通風不良和/或擁擠的室內環境中傳播。

5. 什麼是潛伏期?2019冠狀病毒病的潛伏期有多久?

「潛伏期」指從感染到出現疾病臨床症狀之間的時間。新冠病毒變異株的潛伏期可能有所不同。現時對潛伏期的估計大多是1到14天,而有些變異株的潛伏期可能更短,例如奥密克戎變異株,潛伏期約 3 天。

6. 2019冠狀病毒病的治理方法是什麼?

治療包括支援性治療、舒緩症狀、抗病毒藥和中藥等。

7. 如何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新冠疫苗)接種

  • 市民應留意香港有關新冠疫苗使用的最新建議,以保護自己免受因感染 2019 冠狀病毒病而導致的嚴重後果。
  • 有關新冠疫苗的詳細資料,請瀏覽「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專題網頁: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6934.html

健康建議

市民應時刻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以預防個人受感染和防止病毒在社區擴散:

  • 建議以下情況佩戴口罩:
1. 任何有發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士;
2. 任何到訪或工作於高風險場所如安老院舍 / 殘疾人士院舍、醫療設施臨床區域的人士;以及
3. 高危人士(如本身有健康問題或免疫力低的人士)前往人多場所例如乘搭公共交通等。
4. 當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各種呼吸道病毒的活躍程度預期會出現上升趨勢時,高危人士到訪公眾地方時應佩戴外科口罩,而市民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迫的地方逗留時亦應佩戴外科口罩
  • 正確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脫下口罩後保持手部衞生。有關正確佩戴口罩的詳情,請瀏覽衞生防護中心網站:www.chp.gov.hk/files/pdf/use_mask_properly_chi.pdf
  • 洗手前避免觸摸眼睛、口和鼻;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雙手洗乾淨後,不要再直接觸摸水龍頭(例如先用抹手紙包裹著水龍頭,才把水龍頭關上)。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 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如廁時亦要注重衞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 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 最少每星期徹底清潔家居一次,可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以 10 毫升 5.25% 次氯酸鈉家用漂白水混和於 990 毫升清水內)清洗非金屬表面,待 15 至 30 分鐘後,再用清水清洗。金屬表面則可用 70%酒精清潔消毒。有關使用漂白水的資訊,可參閱以下網頁:https://www.chp.gov.hk/files/pdf/the_use_of_bleach_chi.pdf;
  • 當物品表面或地面被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時,應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除可見的污垢,然後再用適當的消毒劑清潔消毒受污染及其附近地方,非金屬表面可使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 (以 10 毫升含 5.25% 次氯酸鈉漂白水混和於 490 毫升清水內)作清潔消毒,待 15 至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 70% 酒精清潔消毒;
  •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 (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衞生;
  • 增強身體抵抗力及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及充足休息; 及
  • 不要吸煙及避免飲酒。

8. 對檢測呈陽性人士有什麼健康措施建議?

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呈陽性人士應注意以下健康建議:

  • 高危人士,例如免疫力受抑制、年齡較大或本身有健康問題的人士,或出現明顯病徵的人士,應盡快求醫;
  • 有病徵的人士應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外出;沒有徵狀的人士可自由外出或上班;
  • 有病徵的學生則不應回校上課;
  • 感染人士於檢測陽性後的首五天應時刻佩戴貼面的外科口罩、KF94口罩、KN95口罩或呼吸器(例如N95口罩),避免接觸高危人士及盡量減少與其他人在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接觸(如同桌用膳),亦不應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及參與大型聚會;
  • 應時刻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出現症狀或病徵惡化,必須盡快求醫;
  • 盡可能打開窗戶以確保室內空氣流通;及
  • 應時刻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經常清潔和消毒家居共用的物品和環境,例如洗手間設施。

9. 口罩有什麼功能?

口罩具有阻隔液體與飛沫微粒通過的功能,較為常用的是外科口罩。選擇合適尺碼的外科口罩以完全覆蓋口、鼻及下巴,確保口罩能緊貼面部,使空氣不能從口罩邊緣的空隙漏出。

大部份外科口罩由三層物料組成,外層防液體飛濺,中層作為屏障阻擋病菌,內層吸收配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分。如沒有上述三層結構的口罩,不能有效預防經飛沫傳播的疾病,所以並不建議使用。

不應使用附有呼氣閥或排氣口的口罩,因為這類口罩無法有效地過濾呼出的飛沫微粒。如果佩戴者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病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可能會增加附近人士的感染風險。

在以下情況下應佩戴口罩:

  • 保護自己:當需要照顧呼吸道受感染患者的人士、或在傳染病高峯期時進入醫院或診所;
  • 避免散播傳染病給他人:當出現呼吸道症狀時,例如發燒,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

10. 幼兒可佩戴口罩嗎?

選擇合適尺碼的外科口罩,兒童可選用兒童尺碼:

  • 在沒有成人監管下,2歲以下幼兒不應使用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及布口罩);
  • 初生及2歲以下的嬰幼兒,若不恰當使用口罩會有窒息及其他健康的風險。他們會用手觸摸或扯掉口罩,因而增加感染的機會;

11. 除了佩戴外科口罩外,還應採取什麼措施預防呼吸道感染?

除了佩戴外科口罩外,市民亦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手部衞生是最有效防止疾病傳播的方法。市民應經常正確地清潔雙手,尤其在接觸眼、鼻及口前;進食及處理食物前﹔如廁後﹔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染污時,如打噴嚏及咳嗽後﹔觸摸過公共物件,例如電梯扶手、升降機按鈕或門柄後。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至80%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 注意咳嗽禮儀;
  • 如有不適,應留在家中休息及避免接觸其他人士;
  • 應盡量遠離可能的傳染源,包括避免接觸受感染患者。減少非必要的社交活動,避免到人多擠逼的地方,或應盡量縮短逗留時間,尤其是較易患上感染併發症的高危人士,例如孕婦和長期病患者

12. 用清水和梘液洗手後,應如何把水龍頭關上?

雙手洗乾淨後,不要再直接觸摸水龍頭。例如,你可先用抹手紙包裹著水龍頭,才把水龍頭關上。

13. 如果沒有清水和梘液洗手,可否用酒精搓手液代替?

當你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用含70至80%酒精搓手液搓手,可以有效預防經雙手散播的傳染病。

搓手的技巧跟洗手一樣,用足夠的份量,即大約3至5毫升的酒精搓手液,將雙手的所有表面覆蓋。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最少20秒,直至雙手乾透。為了達至最佳效果,應讓酒精自然揮發,不要用紙巾抹乾。使用前要看清楚酒精搓手液的有效日期。

14. 什麼是咳嗽禮儀?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如果沒有紙巾,可用上衣或衣袖掩蓋口鼻。出現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

15. 為什麼要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注水入U型隔氣?

U型隔氣彎管的功用是阻隔臭味和污穢物質(包括細菌和病毒)由污水渠管進入室內。若U型隔氣彎管積水乾涸或有損毀,便會失去應有的功能。

每星期把約半公升清水注入每個排水口。此外,應經常檢查渠管、U型隔氣彎管和有關衞生設施,若發現損毀便須馬上安排合資格技工維修。

16. 消費者是否應該對食品包裝進行消毒?

透過食品包裝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很低。事實上,雙手受污染是促進間接接觸傳播的主要因素,傳染性病毒可經雙手從一個表面被帶到另一個表面,甚至進入人體。與食品包裝相比,頻密接觸點(例如門柄、購物車把手及水龍頭)更容易傳播病毒-不同人觸摸的頻率越高,受污染的風險便越大。因此,要徹底清洗雙手,尤其在觸摸眼、鼻、口之前;購買食物回家後;以及處理和存放所買的食品後。

如要為包裝進行消毒,須注意以下事項:

  • 消毒劑應:(i) 經證實有效對抗新型冠狀病毒;(ii) 與包裝物料相容;(iii) 按照生產商指示使用。
  • 完成包裝的清潔及消毒後,必須進行手部衞生。

17. 使用消毒劑要注意什麽?

我們要正確使用消毒劑及相關工具,不正確使用可能會對身體帶來負面的健康影響和污染環境。

按照製造商的建議和說明,以確保安全及有效地處理及使用消毒劑及相關工具,尤其要注意有關應用和安全的資訊,例如建議使用的方法、濃度和接觸時間、適合使用該消毒劑的物品和表面、產品的穩定性、安全警示、儲存方法及使用產品時所需的個人防護裝備。 消毒劑應放置於遠離兒童及寵物可接觸到的地方 ,不應將消毒劑倒入另外一個貼有其他標籤的容器,以免發生意外。

不正確使用消毒劑可能會導致使用者受傷 ,影響視乎多種因素,例如消毒劑內的具體化學成份、所暴露的時間和劑量、暴露途徑、個人的健康狀況,以及暴露時所處的環境等。一般來說,身體直接接觸消毒劑可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吸入後甚至影響肺部,錯誤使用更可導至死亡。 使用消毒劑時應確保空氣流通。

不建議噴灑消毒劑,這樣對身體有害,而且並不會降低病毒傳播。

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在室內向物體表面例行噴灑消毒液。此做法未能有效去除噴灑範圍以外的污染物,並會引致眼、呼吸道及皮膚刺激,以及其他毒性反應。如果使用消毒液,應該用浸過消毒液的抹布或濕巾擦拭。